回首党史百年风华 赓续先驱革命精神
来源: | 作者:刘园 | 发布时间: 2021-06-30 | 3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7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栉风沐雨,一百年砥砺前行,一百年沧桑巨变。她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她曾为保留革命火种,走过万里长征;她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毅然决然开辟一条别人没走过的特色道路,靠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她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将党和人民的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山东省作为革命老区,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救亡图存之时,齐鲁儿女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山东百姓与军队团结一心,以不畏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与敌人血战到底;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民努力拼搏,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崇仁尚德的齐鲁文化基因,谱写出新时代齐鲁儿女的壮丽篇章。

 

创业维艰  燃起为穷苦大众图新生的星火

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肇始于济南。1921年,济南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掀开了山东革命运动新的历史篇章,为灾难深重的齐鲁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

1921年春,在北京、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影响、帮助下,济南进步知识分子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发起建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山东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

 

山东走出两位中共一大代表

13位中共一大代表,就有两位来自山东,他们分别是王尽美和邓恩铭。王尽美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党组织建立的最早发起人。邓恩铭在学生运动期间,同济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领袖王尽美一见如故,结为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1921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作为济南中共党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唯一保存在农村党支部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上世纪20年代初,在济南工作的刘集青年刘子久经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受组织委派,刘子久借回乡探亲之机发展堂兄刘良才入党。刘良才积极开展活动,并成立中共刘集支部。该支部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同年,在济南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带着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刘集村,并将其交给刘集党支部书记刘良才保存。在刘集村几位党员拼死守护下,这部《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终得保存。1975年,在广饶县革命文物征集活动中,刘世厚将保存了43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

 

众志成城  奏响为中华民族救危亡的凯歌

八年抗战,齐鲁大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发半自发的抗日武装不断充实到八路军中,30多万青壮年参军卫国,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在战斗中饱经磨砺,愈战愈勇。山东建立起了全国唯一一个全省规模的抗日根据地,一边打仗一边生产,以民众之全力支持抗战,在解决部队衣食、支援部队军事装备、解决财政开支、支援兄弟根据地作战等方面贡献卓越、战果辉煌。山东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丰功伟绩,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塑造了为民族尊严而战的齐鲁忠魂。

一门三英烈  七子尽英豪

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这是1947年中共博平(现茌平)县委在徐家河口召开的追悼会上,有人敬献的一副挽联。挽联中所说的三烈士就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兄弟。

徐宝珊,1908年出生于山东博平,是家中兄长,下有六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少时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后因父亲有病辍学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博平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徐宝珊被推选为联庄会会长,率领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710月,徐宝珊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徐宝珊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兼任博平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对外称博东行署主任。同年2月,所部扩编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七团,任团长。

1939年,博平受灾,军民缺粮,军心不稳。徐宝珊带领战士来到自己家中,从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粮食中,拿出5000多斤谷子、高梁,几千斤大豆,2000多斤棉花,感动得战士流下了眼泪。他倾家抗战的行动,激发了七团官兵杀敌报国的决心,同时也引起敌人的不安。敌人两次冲进徐宝珊家里,把房屋全部烧掉,墙壁统统推倒,反而使徐宝珊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宝珊兄弟4人参加了八路军。

19406月,七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第二十四团,徐宝珊任团长。同年8月,率团参加百团大战,战功卓著,被授予模范战斗团称号。

19426月,徐宝珊在山西省辽县麻田地区反击日军扫荡中牺牲。三弟徐宝璧、五弟徐宝珍也都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如今,三烈士墓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徐河口村西南1公里处,寄托着后人对徐家三英烈的缅怀之情。

 

血战殒身的马石山十勇士

走进山东乳山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迎面可见10名战士的雕像,他们手持长枪、身背大刀,眼神坚毅,诉说着党和军队以命相救、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英雄壮举。

1942年,敌后抗战处在最困难时期,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敌强我弱,大扫荡历时40多天,马石山是一个重要的合围点。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兵工厂、医院和数千名群众,巧妙地突破包围圈,大部分突围出去。丧心病狂的日军便把魔爪伸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1123日,八路军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路过马石山,得知群众身陷绝境,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先与部分群众研究突围路线,并安慰群众不要惊恐、听从指挥。经过侦察,他们决定利用敌人包围圈大、兵力较疏且敌明我暗、我军善于夜行等有利条件实行突围。

在王殿元的带领下,10名战士三次冲破重围,护送出一千多名群众。当他们准备撤离时,听说还有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王殿元带着战士们毫不犹豫奔了过去。此时,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四处不时响起枪炮声。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几名战士仍端起刺刀向相反的方向吸引敌人火力,且战且退,最终登上了马石山峰顶。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七名战士不幸牺牲。最后,王殿元和两名战士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在数千群众深陷绝境的危急关头,他们舍生忘死,反复冲杀,将革命的热血洒在马石山上,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为抗日,他把六个儿子送上战场

在潍坊昌邑,至今仍传诵着一位贫苦农民为了抗日救国,先后将6个儿子送去参加八路军的动人事迹。他就是都昌街道渔埠村孙阁田。

1938年春,孙阁田在西永安村扛活时,刚刚组建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曾在该村整编。孙阁田从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八路军的言行举止中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穷人才能翻身。从此,他产生了让儿子参加八路军打鬼子、闹翻身的想法。22岁的大儿子同忠参加了马保三率领的鲁东抗日游击队。由于作战勇敢,他很快就入了党,并先后晋升为排长、团参谋长。

1940年,林瑞伍率领的昌潍游击大队来到孙阁田的家乡一带打游击。孙阁田动员19岁的次子同孝跟着林瑞伍去打鬼子。刚满16岁的四儿子同爱也要求一起去。孙阁田便让兄弟二人一起参加了昌潍游击大队。同孝参军后也很快当了班长,不久又升为排长;同爱到部队后当了通讯员,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首长表扬。

1943年,由于遭到土顽迫害,孙阁田一家逃到了马渠村,并将16岁的五儿子同信、14岁的六儿子同和送入了昌邑县独立营。19456月,四儿子同爱在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2岁。噩耗传来,孙阁田一家万分悲痛。他擦着眼泪说:打仗哪有不死伤人的。为打败日本鬼子和土顽,牺牲也值得!他强忍悲痛,把唯一在身边的三儿子同义也送到了八路军中。

孙同义参军后,二区已是解放区。孙阁田一家回到老家渔埠村。县人民政府为了表彰孙阁田先后送6个儿子参加人民军队的光荣事迹,给他家敬送了一面上书一门六英的锦旗。如今,一门六英的雕像矗立在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中,供人瞻仰。

 

刘氏婴儿,中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中,矗立着4块巨幅青石碑,碑身两面密密麻麻地刻着55308名烈士的英名、生年卒月和籍贯信息。其中,刘氏婴儿 河坊公社的名录引人注目。他没有名字,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故事却让众人泪目。

1943年,何坊公社堡垒户刘玉梅大娘的儿媳刚刚生下儿子。为便于掩护,一对八路军夫妇便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刘大娘一家。为掩人耳目,刘大娘对外谎称儿媳妇生了双胞胎。但因为汉奸告密,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日本鬼子便杀气腾腾地赶来,逼刘大娘交出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自家的独苗。为保住革命火种,刘大娘毅然抱出了自己的孙子,孩子最终被日本人残忍地砍成了肉酱。为了保守秘密,直到抗战胜利,刘大娘才说出真相。

20122月,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党史委副主任孟书军从杨国夫中将的警卫员王京建老人那里第一次听说这个感人的故事。王京建老人回忆称,渤海区的人民不仅为部队捐钱、捐物,还把自己的亲骨肉献了出来。后来,孟书军走访了多位渤海区老兵,从他们那里也听说了当年老区人民将亲骨肉献出来保护八路军子女的说法。

几经周折,孟书军终于从惠民县一位93岁老人张青玉那里了解到这个故事的基本情况。张青玉老人介绍说:献出自己孙子的人名叫刘玉梅,为了保密她一直没有说出真相,当时老百姓都很鄙视她,受了很大委屈。如今,张青玉老人也已去世。因为没有能补充到更详实的资料,后来便将这个婴儿称为刘氏婴儿

 

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

八百里沂蒙是片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爱党拥军的红嫂,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筹军粮、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铸造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之情。

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她的儿媳张淑贞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长的沂蒙红嫂。王换于193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她和张淑贞一起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41个孩子,抚养了一批革命后代。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的孩子。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贫瘠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难。为了养育好这些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张淑贞和弟媳妇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王换于和张淑贞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在抗战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张淑贞在八个村庄发展了20多名党员,还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有3.1万名沂蒙籍的战士献出了生命,这就意味着3万多位母亲失去了儿女……

 

军民同心  吹响为神州大地换新天的号角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是全党全军北上南下的战略基地,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自19459月到19498月,山东战场上进行了20余次比较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无一不是在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完成的。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11.7万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血洒疆场。在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做了全力支援,全面支援,全程支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32名妇女用身体搭起通向胜利的火线桥

19475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包围了国民党整编74师,发动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汶河是战斗的必经之路。为了让部队尽快过河,妇救会长李桂芳接到了紧急命令,五个小时内,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部队顺利通过。

当时,村子里的男人们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妇女。时间紧迫,也没有架桥材料,情急之下,李桂芳找来32名妇女,抬着自家卸下的门板,蹚入凉气袭人的河中,用自己的身躯扛着门板,架起了一条通往胜利的人桥。当最后一名战士从桥上通过后,红嫂们被河水冰得全身麻木,相互搀扶着才爬回到岸上。

在敌后危难的坚守与抗争中,她们用质朴的情意、血肉的身躯支撑了一座通往胜利的火线桥,铸造出了属于她们的辉煌历史。

 

济南战役:军民合心 决战胜利

1948924日,历时仅八天的济南战役结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攻入济南城,进驻济南府,齐鲁大地上下一片欢腾。在攻打济南的战斗中,人民军队遵纪爱民、老百姓支前拥军的感人故事也接连传开。

在西柏坡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在济南战役中,山东人民充分发扬了这种精神。从黄海之滨到微山湖畔,从鲁北平原到泰沂山区,家家户户齐动员,人民群众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勒紧腰带,把省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在大力支援前线的同时,大批优秀青壮年和民兵报名参军。他们就是解放军的根,是解放军强大战斗力的来源与保障。济南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0余万人,动用各种车辆1.8万辆,1.4万副担架,筹备粮食7000万公斤和大量构筑工事用的物资,设立了几百个转运站。人民军队为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百姓为人民军队筹粮草、稳后方。军民鱼水情深,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拼搏奋斗  谱就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山东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全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在山东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主体。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每一条先进经验的创造,每一次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焦裕禄、孔繁森、王柏祥、张瑞敏等先锋模范人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焦裕禄:心底无私天地宽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在兰考只有短暂的475天,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以带病之躯战天斗地治理三害,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

面对三害肆虐,焦裕禄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县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副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蹲点调研,把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正是靠着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找到了治理三害的新路子。

19645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焦裕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

孔繁森的事迹比他作为孔子的第74代孙的身份更令人铭记。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他与当地干部一起摸清地区情况,努力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孔繁森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19942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当时已有多人冻伤,牲畜大部分死亡。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孔繁森顾不上自己快冻僵的身体,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

199411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他仅有的86角钱和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许振超: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工匠精神

1950年,许振超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一个工人家庭。1974年,只有一年半初中文化的他进入青岛港,成为码头工人。许振超经常说,人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

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就在大家劲头十足的时候,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企业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由于技术难题的答案都在桥吊控制板上,许振超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学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 凭着这股精神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并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许振超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王伯祥:共产党本色 一切为百姓

在寿光,王伯祥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19866月,王伯祥就任寿光县委书记的时候,这里还是有名的贫困县,有一条贯穿全县南北的弥河,每到雨季就泛滥成灾、让人提心吊胆。寿光被弥河分割为南北两地,寿南土壤肥沃,在当年有着昌潍粮仓的美誉。而占全县面积近56%的寿北则全是盐碱地,草木不生,人民生活无比艰辛。

上任伊始,王伯祥就着手对弥河两岸70公里做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终于在1988年,带领全县20多万群众修成了大坝。自大坝修成以后,弥河再也没发过大水。面对寿南寿北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王伯祥打响了治理半身不遂的战役。他亲自到现场,和所有民工一样,白天在工地干活儿,晚上住在窝棚。这种精神也带动了县里的其他领导,全县11名常委,9名都住在工地上。经过45天的大会战,寿北这片千年洪荒的开发终于取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他还巧思苦干,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不仅让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给寿光人民留下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把穷呵呵的寿光汉变成了万元户。到1991年,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3.3万个。如今的寿光,早已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张瑞敏:没有成功的企业 只有时代的企业

带领海尔创新创业30余年,张瑞敏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海尔的代名词。创业过程中,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带领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创立了全球知名白电品牌。

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下令将库房里的400台冰箱拉出来全面检查,发现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他下令将有问题的冰箱全部砸掉,并亲自举第一锤,然后让生产冰箱的员工亲手砸。海尔很多员工一边砸一边流泪。自此,质量二字在海尔员工的心中落地生根。

198812月,海尔荣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行业的领军地位。

2020年,张瑞敏再谈砸冰箱事件时表示,当时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质量上不去,冰箱紧缺的时候,纸糊一个冰箱也可以卖出去。如果产品做得不好,就作为处理品低价卖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必须要把这种观念彻底改变过来。

从上世纪80年代一锤砸出了企业的灵魂,到打破组织、变身创业平台的转型,张瑞敏凭借对时代的超前洞察力和自我变革的勇气,始终在下先手棋,在他看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张瑞敏心里,自我否定、自我革命依然是企业发展的主基调。张瑞敏坚信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规模有多大,而是能不能在不同的时代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让我们以这些先驱人物为榜样,以这些中国的脊梁为引领,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踔厉奋发,笃行致远,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参考资料:

1.毁家纾难的聊城抗日英雄徐宝珊 聊城新闻网

2. 一门三英烈 声名永流芳 新华网

3.马石山十勇士:舍身相救上千群众  新华网

4.著名英烈和知名人士王殿元 威海党史史志网

5.马石山烈士陵园概况 马石山烈士陵园官网

6.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最小烈士刘氏婴儿出生三天就被害  大众网

7.革命烈士 刘氏婴儿  滨州传媒网

8.叫一声母亲泪花流——追忆沂蒙母亲王换于 大众网

9.“沂蒙母亲王换于与战时托儿所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0. 沂蒙红嫂:借门凑板子 水中搭起人桥 中国军事网

11.济南战役:军民协力克重城 山东省情网

1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民日报》

13. 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 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

14.许振超 兴青岛港的 《中华儿女》

15. 百姓书记王伯祥 人民网

16.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让海尔勇立时代潮头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