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家宴中齐鲁年味的传承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1 | 30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传唱千古,经久不衰。虽...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传唱千古,经久不衰。虽然从小学开始就会背诵这首诗,但是每到新年将至之时,诗中的词句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春风送暖,爆竹声声,千家万户,新桃旧符,每一个字眼都和新春息息相关,令只身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心生向往。按照老祖宗的规矩讲,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过腊八粥,泡上腊八蒜,这年节就算是正式开始了。从小年起,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了,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从小年开始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杀鸡宰猪,发面蒸馍馍,还有写对子等等事宜,用老话儿讲这叫做忙年,甚是红火。

在北方,很多地区过年都是要吃糖瓜的,“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香甜的糖瓜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驻守人间的灶王爷要回天庭禀报各家一年的善恶,所以人们在这天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每年的农历十月,山东莱芜农高区陈家楼附近的几个村就开始早早地架起糖锅,忙活着做糖瓜了。陈楼糖瓜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糖瓜的制作先从选料开始,然后经过熬糖、拔糖、成形、蘸芝麻等传统工艺制作完成。陈楼糖瓜采用传统方式制作,选料特别的讲究,用优质的大麦和小米提取出的麦芽糖做成的糖瓜,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在小年这天,入夜以后,各家的主人便把美味佳肴加一碗糖瓜,一盏清茶供在灶王像前,点起香烛,跪拜行礼之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和元宝纸钱一同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这碗糖瓜最后便落进了家中孩子们的肚里。

我从小在泰山脚下长大,在老家泰安,有“三美”之说:白菜、豆腐、水。乾隆年间修订的《泰安县志》中有这么一句话:“凌晨街街梆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出当时泰安城豆腐业兴旺的景象。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旧时老百姓们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亲自下界,查访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上供”以求玉帝能够降幅保平安,还要食豆腐渣以示清苦。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幼时家中大人常常告诫我:“今天要争取好好表现,让玉皇大帝看了高兴,保佑你来年能考个好成绩。”得了长辈的训诫,一天里我都循规蹈矩的,就是希望玉帝能看到我的表现,给我的成绩单上多加几分。

黄豆推成细细的豆浆,点上卤水,静待着卤水和豆浆之间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做好的豆腐细腻白嫩,看起来吹弹可破,等到了大年三十这些豆腐摇身一变成为了年夜饭里的一道珍馐。豆腐作为一种百搭的食材,其做法种类繁多,或炒或炖,或蒸或炸,都十分美味。而我最喜欢的,是趁着家里的大人不注意,偷偷的取一块豆腐直接吃进嘴里,凉丝丝的豆腐带着一股特有的大豆醇香下了肚,是说不出的满足与惬意。

在山东鲁南地区的农村,煎饼是要准备的年货名单里的一员大将。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都点上炉子,架起煎饼鏊子,开始摊煎饼了。煎饼作为山东人的主食,那是每餐都必不可少的,年节期间更是如此。来家里拜年的亲戚朋友,都得热情款待一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以后,再来张新摊出的煎饼卷上几根大葱或蒜薹一吃,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父亲负责磨糊子,将经过淘洗、浸泡的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物,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煎饼糊子"。母亲负责摊煎饼,用“油褡子”在鏊子上擦上那么一圈,然后舀一勺煎饼糊子浇在鏊子中间,用篪子转个圈儿,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了。不过几十秒的功夫,一张煎饼就摊好了。摊好的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以后摞在一起,家里的孩子们便负责将薄薄的煎饼折成长方形,整齐地码起来,叠煎饼的时候免不了要偷吃几口。一家人分工明确,忙碌又充实,其乐融融。

忙着忙着,一年眼看又结束了,转眼就到了年三十,炸好的藕盒、茄盒、绿豆丸子、酥肉、豆腐块、鱼段儿和大鸡大肉一起都端上了桌。一家人围坐一堂,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十分热闹。无论离家多远,到了年三十这天总要赶回家吃年夜饭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变更的规矩。这顿饭每家都有每家的讲究,在我们家,到了除夕这一天,一大家子人都会聚到奶奶家吃团圆饭。

现今日子渐渐过的好了,大鱼大肉的也都吃的起了腻,婶婶便将白菜的老叶都剥去,只留下中间鹅黄色的一颗菜心,切成细丝,淋上老醋香油,再拿白糖一拌,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爷爷曾是乡间的大厨,早些年,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都是在院里支起大棚,摆上桌凳,宴请来客。村里人都尊称爷爷一声四叔,遇事都要请爷爷过去“帮忙”。逢年过节,爷爷都是要“露两手”的,年夜饭便是爷爷的主场。先把粉丝过一遍油,炸成馓子一样粗细的一团,然后另外起锅把白糖在热油中熬成糖稀,将炸好的粉丝放进锅中,均匀的裹上糖稀,然后出锅在案板上压实。等爷爷把做好的粉丝切成菱形以后,还来不及端上桌,就被我们这群嘴馋的孩子抢尽了。

吃饭时,爷爷奶奶坐在四方桌正对堂屋门的一侧,小时候的我总是搬张小板凳,坐在爷爷奶奶中间,拿双筷子寻找着自己喜欢的菜式下手,坐不到两刻钟便吵着要离席,跟堂弟一起出去放炮了。早在年前,三叔就备下了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什么窜天牛、魔术弹、闪光雷之类,成为了过年时孩子们热衷的玩意儿。再大些时,我便搬了凳子坐在奶奶的左手边,一顿饭吃到一半,心思就飞到院子外面去了。时至今日,家里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我也能安下心来陪长辈吃完整顿饭了。

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天里行事要谨慎。“大年初一不能说脏话,不然一年都要触霉头。”“大年初一走路要小心,不然一摔就是一年”,长辈们不厌其烦的叮嘱,在这一天里不能做错事,不然这一年都会出错。每年初一,家里人都要起个大早,放上一挂鞭炮,以求祛除邪祟,一年都能平平安安。走在街上,碰到迎面而来的乡亲父老,不管是相熟的还是不相识的,都要道一声新年好,说两句吉祥话儿,以求讨个好彩头。

得了闲,奶奶会给我们烙年糕。黄米面儿搀着黏米面和的稀一点,倒进老式的饼铛里,撒上葡萄干、核桃仁、大红枣,烙的两面焦黄,闻起来香气扑鼻。奶奶做的年糕,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加上大枣干果的香甜,咬一口唇齿留香。




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在大年初二都是要回娘家的。特别是在老济南,大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四色礼”,特别的讲究。按老规矩准备,就是一刀肉、两条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顺遂、招财进宝的美好祝愿。这一刀肉就是割一块四五斤以上的猪肉,两条鱼必须要一斤以上的鲜鲤鱼,也叫做“对鱼”。点心一般准备“老四样儿”,鸡蛋糕、长寿糕、桃酥和百子糕各一斤。百子糕就是一种外形似萨琪玛的点心,比萨琪玛要硬一些,表面有青红丝,入口香甜软糯,是老济南的传统点心。

在青岛,大年初三是女婿上门给丈母娘拜年的日子,青岛的老传统里,女婿进门要给老丈人和丈母娘送鲅鱼,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两三斤沉的鲅鱼肯定是拿不出手的,四五斤的好像也不够体面,起码要十斤以上的鲅鱼才能讨得丈母娘的欢心。春节前后,恰逢渔汛,捕捞上来的第一批鲅鱼很快就被青岛女婿哄抢一空。

鲅鱼饺子是青岛人饭桌上的一道特色美食。在馅料的调制上,要将新鲜的鲅鱼剔骨去皮,加入一小块七肥三瘦的五花肉一起剁成肉末,比例大概是两斤鱼一两肉,这样既可以去腥,也可以提鲜。鲅鱼肉剁馅“吃水”,要加入少量清水,也可以加一个鸡蛋打浆。刚出锅的鲅鱼饺子,味道鲜美,别具风味。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还有另一句俗语讲“不出正月都是年”,春节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了。以前在家过年,都是从大年三十开始,一家人就聚在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一直聚到正月十五。近几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一方面是不忍心老人再为儿孙的吃食操劳,另一方面是家里的孩子都长大了,各自在外奔波,所以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次数越来越少,爷爷奶奶基本也不再下厨。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简单,但是这份年味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永远也不会消散。



山东人shandongpeople

面向全球华人传递齐鲁情谊

展示鲁商精英褒扬山东人杰

www.sdrzzs.com

山东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