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他甘冒诛族大罪,一举灭敌国
来源: | 作者:子禾 | 发布时间: 2020-07-01 | 4309 次浏览 | 分享到: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让人心潮澎湃的话常常出现在影视剧中。但是鲜有人知的是,这句话改编自西汉六大名将之一陈汤所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与卫青、霍去病、李广相比,陈汤的知名度较低,但是他的功绩不亚于卫霍,对于消减匈奴势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的陈汤被认为是个有才无德的人。陈汤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年轻时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但他的父亲是个赌棍,输到家徒四壁都不罢手。由于家中贫穷,只能靠乞讨借贷为生,生活所迫,陈汤也曾做过一些偷鸡摸狗之事,因此不被州里人所称道。后来,陈汤西到长安去求取官职,谋得太官献食丞一职。几年后,富平侯张勃同陈汤交往,佩服他的才能。

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陈汤因此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不遵守常规行事,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张勃不就后去世,被赐谧号为缪侯,同时陈汤被捕下狱。

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正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西域地处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一带,有几十个城郭国家,大国几十万人,小国只有几千人。各国原来被匈奴征服,遭受着残酷的奴役与掠夺。自从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和霍去病击败匈奴后,西域诸国与汉朝开始了友好交往,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各国逐渐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控制,纷纷内附汉朝。但匈奴贵族还控制着楼兰、车师等国,经常出兵截断丝绸之路,攻杀汉使,掠夺财物。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有权对西域调发军队、征发粮草、册封国王等,西域正式归属于汉朝中央政府。而匈奴则由于受到汉朝的打击,势力渐弱,又发生了一场大内乱,分裂为两部分:呼韩邪单于率一部南降汉朝;郅支单于率一部西迁康居国,和康居国王结为姻亲。郅支鉴于自己羽毛尚未丰满,害怕汉朝进攻,一面假意致书汉廷,愿意遣子入侍,情愿归附;一面却又拘留、污辱、杀戮汉朝使者吏士以百数。为了扩展势力,他派兵四出攻略,迫使乌孙、大宛等国向他称臣纳供。在康居国更是恣意妄为,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稍不中意,就加杀害。并征发康居国的民众,为他在都赖水滨筑城,动辄将民夫剁掉手足,投入河中。完工后他入城居住,据险自固,意气益骄。郅支的倒行逆施,严重地威胁了汉朝对西域的治理,严重地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广大人民也迫切希望能彻底摆脱匈奴的奴役。

出使西域时,陈汤细心观察各地风土人情,遇有山川城邑,定要登临眺望,格外留神。到任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匈奴兵剽悍善战,威震西域。如果郅支吞并了乌孙、大宛等国,就可以北攻伊利,南击月支,西取安息,几年之间,西域诸国就可能重新陷入匈奴的统治之下。现在趁城郭新筑,守备未坚,调兵进攻,郅支守又守不住,逃又无处逃,就可以将他一举歼灭,成就这千载奇功。甘延寿也认为很有道理,准备上奏皇帝,请命而行。陈汤深知,汉元帝庸懦无能,一班公卿大臣对外事一无所知,如先奏闻,定然不见听从,劝甘延寿不如先斩后奏,就此行事。甘延寿犹豫多时,终究不敢承担欺君大罪,没有接受。恰巧甘延寿忽然生起病来。过了几天,病情渐有好转,忽听外面人马杂沓,赶出来一看,才知是陈汤已僭用皇帝和自己的名义,调集兵马,准备出发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甘延寿到此不敢再提异议,只得听从陈汤。他们一边调兵遣将,一边上书皇帝,自劾矫诏发兵之罪,同时也说明了发兵的原因和情况。陈汤将士兵分为六队:三队从南路越过葱岭,经过大宛,进入康居境内;另外三队由陈汤和甘延寿亲自率领,从北路经过乌孙,直插康居国境。布置停当,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此时,康居国倚仗匈奴的势力,攻杀了乌孙国千余人,掳掠了大批的人口和牛羊,正巧和汉军相遇。陈汤指挥精锐骑兵猛烈冲击,大败康居军队,夺回人口牛羊无数,乘胜直驱康居国境。陈汤严格约束部众,所至秋毫无犯,获得了康居国人民的支持,他们纷纷向汉军提供情报,又主动为汉军带路,使陈汤对郅支的情况了如指掌,第二天便直抵单于驻守的新城,离城三十里扎下营寨。

郅支大惊,派人询问汉兵为何到此。陈汤假意答道:听说单于愿意送子入侍,我们特来迎接。郅支原来不过是设词缓兵,哪里愿意当真把儿子交给汉朝作人质?只得含含糊糊地敷衍了一番。双方使者往来数次,陈汤见各路汉军都已汇齐,忽然对着使者发怒道:我们为单于远道而来,人马疲惫已极,粮食又快吃完。单于为何如此怠慢我们?再拖延下去,我们想活着回去也不可能了。请单于快快拿定主意!使者一走,陈汤就将军队一直开到城下。

郅支见汉军势大,开后城出逃。已出城外,又觉不妥:一则见各国都已发兵助汉,自己在康居国又作恶多端,只怕康居国已作汉军内应,无处可逃;二则听陈汤说汉军远来粮少,想是实情,待汉军粮尽退兵时,再乘胜追击,定可获胜。于是重回城中,决计坚守。

汉军将城团团围住,四面猛扑。城分两部分:外围是双重木城,里面是土城。匈奴兵从木城的缝隙中朝外射箭,汉兵伤亡多人,不能得手。入夜,甘延寿、陈汤命士兵搬来许多柴草,趁黑堆到城下,放起火来。数百名匈奴骑兵冲出城来阻挡,被汉军一阵乱箭,全部射死。木城遇火即燃,匈奴兵抵挡不住,纷纷退入土城。汉军正想一鼓作气,乘胜攻入内城,忽听身后杀声连天,原来是万余康居骑兵来救匈奴,分作十几队,四面杀来。城里的匈奴兵见了救兵,也振作精神,大声呼应,箭如飞蝗般地射出。汉军只得暂缓攻城,回营驻守。康居兵连夜冲营,汉军坚守不动,一连几次,都被汉军射退。看看天色微明,康居兵大多疲困,忽然身后火起,无数汉兵分头杀来。营中汉军士气大振,大开营门,奋勇杀出。只听鼓声动地,杀声震天。康居兵原指望与匈奴夹击汉军,哪知自己却遭到汉军的前后夹攻,如何抵挡得住,眼见得大败亏输,死伤累累,只剩下千余人抱头鼠窜地去了。原来,陈汤于夜半暗派偏师绕出康居军后,乘风放火,终于大获全胜。

外援已绝,匈奴人心沮丧,士气低落。汉军则勇气倍增,乘锐猛攻。一座孤城,终于被汉军攻破。匈奴兵死的死,降的降,全部被歼,郅支单于也受伤而死。

捷报传到长安,汉朝君臣纷纷置酒庆贺。这一仗,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也是西汉与匈奴的最后一战,使呼韩邪单于坚定了亲汉的信念。此后约半个世纪,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成帝时,西域都护段会宗被叛乱的乌孙兵围困,派人进京求救。成帝忙召集大臣商议,一连几天,拿不定主张。此时甘延寿已死去多年,大将军王凤忽然记起早已被免官家居的陈汤,就连忙将他推荐给成帝。汉成帝拿出段会宗的求救信,陈汤看后说:西域兵士器械朴钝,三个只能抵住汉兵一人,况且是远道进攻。段会宗有兵有将,以逸待劳,定然无事。再说此时发兵,救也无及。我看段会宗的意思,不是为了求救,而是要大举进攻,才要求增兵的。成帝听后还不大放心,又问:照你说来,段会宗自己也能解围,但几时才能真正解围呢?陈汤知道乌孙兵是乌合之众,不能久攻,屈指一算,就说:此时已经解围了。不出五天,就有吉音。过了四天,果然有军书送到,说是乌孙兵已经退走了。

陈汤英勇果断,料敌如神,真是智勇双全。可是他私心很重,贪图财物。讨平郅支班师时,他认为万里以外行事,朝廷不会查考,于是将获取的财物,不按军法,私取很多。这就被宦官石显、宰相匡衡等钻了空子,认为他矫诏擅自发兵,专命蛮夷中,又盗所收康居财物,应予治罪。终于被免官。

金殿对策后,权臣王凤对陈汤很器重,奏封他为从事中郎,引入大将军幕府,很多事情就由陈汤决定,权力很大。他又常受人金钱作奏章。无论是外戚子弟欲求封,还是贪官污吏欲免罪,只要给陈汤金钱,他就会尽力效劳。更可恨的是,他为了让自己的家属能迁居长安,并从成帝那儿获得田地房屋等赏赐,竟怂恿荒淫无道的汉成帝,在京郊重建早已停工的初陵。初陵又建造了五年还未完工,劳民伤财,结果是卒徒蒙辜,死者连属,百姓罢极,天下匮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朝野的一片反对声中,成帝才不得不下令停止了这项工程,陈汤也因此而被流放敦煌。

陈汤多次因这类事而获罪,或免官,或坐牢,或流放。每次都有一些较为正直的大臣如刘向等上书皇帝,认为他功大过小,应予宽宥。最后,陈汤约于成帝末年、哀帝初年病逝于长安,追赠谥号为破胡壮侯

纵观陈汤的一生,虽有自私贪财的一面,并因此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他多谋善断,建奇功于绝域之中,扬威名于万里之外,终结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维护了汉匈之间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最终消除了匈奴对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威胁,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功大于过,瑕不掩瑜。他留下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