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诚:收藏的历史根脉与文化情怀
来源: | 作者:子禾 | 发布时间: 2022-07-01 | 17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常诚

简介:北京澄观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协会研究员,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云拍互动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

 

常诚:收藏的历史根脉与文化情怀

 

“澄澈内心,以一种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去审美和发现。”这是常诚对收藏的体悟。2013年,常诚创建了澄观艺术馆,馆名取意“澄怀观道”。“澄怀观道”是中国六朝以来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艺术与审美的理想境界。而对于常诚来说,收藏不仅仅是艺术理想,还是融入历史、修身养性、体道悟道的过程。

在澄观艺术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藏品:文化期彩陶、青铜器、金银器、高古瓷、明清瓷器,中国宫廷流失汉白玉对狮,辽金时期艺术品、佛教题材艺术品等。这些藏品,有的已经残缺破损,呈现出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有的虽历经千年,却仍旧流光溢彩、风华绝代。无论它们以何种样貌呈现,都必然承载着远古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艺术审美和工艺传承。这些藏品在常诚眼中是活着的,通过它们,可以与远古先人进行跨越时光的对话,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找寻民族精神的发展脉络,激活很多史籍未曾记载的故事与细节。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常诚精心收藏的二十年,也颇有些禅修的意味。

常诚毕业于西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1995年起就职于河北电视台。因曾在电视台任收藏节目制作人,常诚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收藏家,耳濡目染之下,常诚的知识不断积累,眼界逐渐打开,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常诚成为北漂一族,并赚下了第一桶金。有了财力的支撑,常诚开始将喜欢的古物收入囊中。但事与愿违,在刚开始踏入收藏圈时,他收来的藏品大多都是赝品。“那时候看什么都是真的,就是听人讲故事,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了,全部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常诚回忆。回到青原惟信禅师所说的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见者只是山水之形,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更没有将自己的意识带入山水中去,不知道山水中所包含的文化积淀。常诚最初的收藏大概也是如此,只见藏品之形,对其真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不清晰,故而容易受人蒙蔽。

在“上了无数的当”之后,常诚痛定思痛,开始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古人制作器物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常诚进入到自我怀疑、怀疑一切的阶段,看什么都像是假的。“亲见知识,有个入处”,青原惟信禅师是带以禅学底蕴观看物象,意在而形亡,不见山水之形。而此时的常诚,也只有心中之意,不能真实地看见物体的本来面貌。

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识以来,艺术品收藏就在真假之间。收藏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用仪器说话。常诚介绍:“碳十四是根据碳的衰减来测定物体的年代,但是只能检测有机物,而且没有个人检测渠道。热释光能测定瓷器最后一次入火的年代,但是也会有误差。”艺术品收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眼学、目鉴、经验学、社会学,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社会学知识,还要有哲学的头脑,不掺杂感情因素的理性判断。

收藏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人不断沉淀下来,广学博览,以最细致的体验进行宁静透彻的观照。收藏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许多收藏品都是历史的载体,能够解读出很多历史故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我们如今看到的楚国宫中的器物,其中不乏束腰造型,便可从侧面验证这一历史现象。”常诚介绍。他所收藏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觚、罍等器物中都能看到束腰造型。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非仅见山水之皮相,而是山水之形与意合一,是物我合一之至境。对于常诚来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看到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常诚也在为此不断努力着。经过近二十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常诚骨子里的文化情节,将它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在快慢、张弛、疏密、得失、成败、忙闲之间寻求从容而淡定的人生之道。

 

被低估的青铜之美

 

青铜,仅是一个名字,就已与几千年前的中国相连。青,是它的色彩,尽管它曾金光璀璨,却已随岁月锈迹斑斑;铜是它的成份,即便历经千年沧桑,仍是厚重磅礴的体量,令人望而生畏。青铜器是中国4000多年前高超技术与文化的代表,大型青铜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的矿石采掘能力、冶炼能力以及诸多工种的协同合作能力,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青铜器是顶级的艺术,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能做出如此精美、精密、一次成形的纹饰。所有接触过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都认识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不把中国青铜器作为馆藏重器。”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常诚对青铜器青睐有加。

夏禹分九州,铸九鼎。这里所说的鼎并非日常用的煮肉盛肉的鼎,而是礼器。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青铜器的一大特点。青铜礼器是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利益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若诸侯逾制,便有不臣之心,问鼎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发展变迁也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羸弱的写照。周王室气数将尽之时,国力衰微,群雄并举,势力强大的诸侯纷纷僭越。在澄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可见,曾侯乙墓出土的镈钟、簋等重要文物,其制式规模都超过了自己的地位。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风格也随之一变。常诚介绍:“商朝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展现的是狰狞之美,给人一种神圣感。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这个时期思想解放,生产力提高,青铜器呈现出婉约繁缛的风格,其纹饰细如发丝,设计之精美不可想象。”

常诚在介绍馆藏青铜器缶时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上演了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很多人都会误以为‘缶’是乐器,其实‘缶’是酒器。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击缶而歌”还与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故事“渑池之会”有关。秦赵相会,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蔺相如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在青铜器上,用以记事耀功的铭文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们不仅记载了历史,还可根据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进行青铜器断代。有了文字,今人对远古的辉煌便可领略一二。“青铜器现在虽然能够复原,但是并不能做到以古代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来做一件青铜器。即便是青铜器能造假,字造假也更难实现。但是,有铭文的青铜器占比不到百分之一。”常诚在介绍曾侯乙墓出土的镈钟的铭文时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青铜器中,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青铜剑更是充满神秘色彩。春秋战国时期,铸剑以吴越之地最为精良。《越绝书》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随着先民日益熟练地掌握青铜冶铸的技术,逐渐用青铜来铸剑。据《考工记·叙》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这个时期的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钧、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因为吴越之剑优良,也留下了不少传说故事。常诚介绍:“吴王阖闾的墓地选在了有“虎踞龙蟋”之称的虎丘,并用许多金银宝物和三千把名为“鱼肠”、“扁诸”的宝剑作为随葬葬在了虎丘之下的剑池。后世的秦始皇、楚王项羽、东吴孙权都曾兴师动众,大肆开掘,却一无所获。”

传世的青铜剑中最为珍贵的是刻有铭文的青铜王剑,通过铭文可以考证该剑最初的主人。在澄观艺术馆馆藏的青铜剑中,便有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所铸造、使用的王剑,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双。

吴越铸剑工艺有“三绝”:一是遍布剑身千年不腐的菱格纹工艺;二是位于剑首、细如发丝的铜铸造型“同心圆”;三是剑身脊部和刃部用两种不同配方金属铸造、以利于剑身刚柔并济之效果的“复合剑”。“吴越三绝”工艺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巅峰时期的“独门绝技”,后代铸剑工艺一直无法企及。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澄观艺术馆馆藏的季札佩剑时隔千年仍旧在默默地诉说着“季札赠剑”这段冶金史上的一段佳话:“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他当时去拜见徐国国君,发现徐国国君似乎十分喜欢他的宝剑。便暗自决定从晋国回转时将宝剑赠与徐君。可待他回程之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拜见了新的徐国国君,并解剑相赠。但新君却因先王并无遗嘱而不受。季札最终将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以践当时未曾出口的许诺。”面对季札佩剑,常诚讲述了另外一则令人唏嘘的历史故事:“吴国国君孙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其中四子季札最为贤能,孙寿梦就想把王位传给他,可季札坚决不从,无奈之下,王位只好由长子诸樊继承。兄弟三人都认为,季札是一个贤能的人,诸樊临终前留下遗愿,兄终弟及,传位给自己的二弟余祭,为的是把王位最终传递到季札手中。余眛死后,季札依然以违背祖制为由拒绝接受王位。于是,吴王余眛之子僚坐上了吴王的宝座,可是这一做法遭到了诸樊之子阖闾的不满。隐忍十年,阖闾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僚,僚之子庆忌是名扬天下的勇士,为防庆忌报杀父之仇,阖闾派要离刺杀了庆忌。‘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都是季札不受王位引起的血案。”

青铜器于常诚而言,并非冷冰冰的器物,而是储存着不同时代人文信息的活着的文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死的记忆,传承着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证明着古老历史文化存在的合理。

 

让每个人都是收藏家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既专业又高深,比较难以涉足。随着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品收藏兴趣浓厚, 2022年4月22日,常诚投资和运营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艺数链”上线,首款数字藏品“秦权”一上线,便实现了“秒光”。

常诚表示:“艺数链其后将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米佳老师、古董鉴定大咖‘翟帅’翟健民老师等名师专家深度协作,逐步推出一系列的‘超强文博IP’,带大家走进数字艺术品的新世界,我们希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让文物活起来,传播正确的收藏知识及理念。”

针对当下数字藏品对文物的“简单复制”问题,艺数链团队研发伊始就制订了“深度加工”的策略,不仅在数字藏品的制作上采用了图片加密、3D建模、视频加密的多重手段,还在整体内容上,对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品鉴常识、市场价值给予了深化的解读,做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内容的平台”。

“数字藏品可以转赠或收藏,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能实现经济增值”,常诚介绍:“元宇宙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收藏家。”

 

国宝回流,文物收藏的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的文物是其文化命脉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形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个国家遭受文化掠夺,重要文物非正常流失,是国之灾难。自古以来,拥有重要战利品对强者是一种荣耀,但对被抢劫的弱者是一种耻辱。回顾历史,每次战乱和朝代更替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影响。清末时期,宫廷收藏所遭遇的海外列强掠夺和毁坏更是史无前例。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大量的中国境内文物被运往日本国内。乱世之中,民间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没有躲过掠夺的灾难。

每念及此,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慷慨激愤,痛心疾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乏仁人志士几经周折将流失海外的文物运回祖国。常诚是一位资深的收藏玩家,更是怀揣赤子之心的爱国者。澄观艺术馆最重要的青铜器藏品都是他花费巨资,由欧美、日本以及香港的拍卖会和私人藏家处购得。于常诚而言,收藏是对美的发掘研究,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而不是简单的占有和对物的掳掠。这些流传有序的海外文物,不应该只属于自己,而是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子曰:五十知天命。正值天命之年的常诚,闲赏落花,坐观云起,遍看历史风起云涌。有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滋养,他的生命深度与宽度不断拓展,无论潮起潮落,都能温雅自如,淡泊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