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赵孟頫笔下的古城济南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9-25 | 28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座城市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它展现出来的自然风貌,景色瑰丽之地还往往被人评出系列美景,如“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

一座城市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它展现出来的自然风貌,景色瑰丽之地还往往被人评出系列美景,如“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济南同样也有着令人向往的八景: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


济南八景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崇祯六年(1633)《历乘》:“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从记载来看,崇祯年间的八景已经是繁华不再。而在此之前的300多年,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有一幅《鹊华秋色图》问世,他用笔墨记录了鹊、华两山的秋日景象。


赵孟頫是元代山水画代表人物,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在书法史上,他的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明代董其昌称他为“元人冠冕”。赵孟頫在诗文方面也相当卓著,但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他的山水取王维、李公麟的山水画精神,又以江南山水对象,即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统一,将工笔与写意相揉合。他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而《鹊华秋色图》不仅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



赵孟頫曾任职济南路总管兼署府事,居济南三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对济南尤为热爱,曾作《咏趵突泉》诗:“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頫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


这年冬天,赵孟頫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山胜景,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穷尽山之峻美巍峨。周密祖籍齐州历城(今济南市),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始终寓居江南。当周密听到赵孟頫描述的历城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秀丽景色时,不免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頫提笔挥毫,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


《鹊华秋色图》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可见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


这幅画中画的不仅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内心的隐逸之情,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的意境,这是赵孟頫以及更多的中国古代文人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


元代山水画是由士大夫心态转向文人心态失意痛苦的写照,从而更加重视主观意趣和水墨风格,呈现出苍茫疏寂、萧条淡泊的笔墨气象,这种淡泊是由文人将自己的主体意兴和心绪借笔墨山水创造性地传达出来的。他们将笔墨线条的美推向极致,强调笔意墨趣书味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气势、空间张力、时间构成等独特意境,突出了诗意性和笔墨性。



《鹊华秋色图》问世后,广受历代文人骚客的追捧赞赏。许多没有来过济南的外地文人,也以争相观看此画来作为认识济南的盛事,明清两代,许多文人墨客来济南游览,都以秋日攀登鹊华两山为幸事。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收入皇宫,便成了乾隆皇帝的挚爱佳作。在书画艺术上以赵孟頫为偶像的乾隆爷,不假思索地为画作题写了“鹊华秋色”四个大字。可是有两次,乾隆皇帝却要将它付之一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巡守济南,闲暇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回想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取画,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原来,赵孟頫所画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山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乾隆震怒,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



又有一年,乾隆皇帝游览济南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于是下旨再一次派人回宫取画。乾隆皇帝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还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便作诗云:“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没想到,在乾隆吟诗不久后,京师快马便传来急报:皇后病故了!听闻此讯,乾隆悲伤不已。


伤心之余,他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就是罪魁祸首。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刹那,乾隆又反悔了。他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送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这幅画。


在清朝,《鹊华秋色图》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他们将故宫藏品连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鹊华秋色图》和这批国宝一起,越过海峡到了宝岛台湾,在颠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现被珍藏在台北故宫。



济南的鹊、华两山并峙在黄河沿岸,山势俊秀,景色迷人。鹊山横列如屏,山上林木青翠,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悬空欲飞。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传说是名医扁雀居住行医之处,又因为常见乌鹊飞翔而得名。山下据说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其声可远扬数里。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改道,目前华不注山是在黄河以南,而鹊山在黄河以北。


华山原名“华不注山”,与鹊山隔大清河相望。李白曾赞华山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华不注山有名还因为《左传》记载的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与晋军进行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结果却是“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绕了华不注山跑了三圈方才找了机会逃脱。


华山脚下古有华阳湖,鹊华二山之间原有鹊山湖,碧波万顷,湖光浩渺。从济南城内眺望,山色黛青,近水海蓝,烟波叆叇,景色奥远。特别是在秋季涵烟欲雨或风片雨丝之中,云气苍茫,轻雾弥漫,鹊、华二山一似飘浮在烟云当中,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图。这个景观,就是济南八景之一的“鹊华烟雨”。


观“鹊华烟雨”胜景地点是在大明湖的鹊华桥上。旧时,济南大明湖南岸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为单孔石质拱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桥下流水潺潺,画舫穿行。清人任宏远曾有《鹊华桥诗》纪实:“舟系绿杨堤,鹊华桥上望。齐州九点烟,了了明湖上。”观望“鹊华烟雨”的另一极佳地点是在大明湖北岸的汇波楼上,有古诗可证:“鹊华秋色画图传,好是涵烟欲雨天。每到会(汇)波楼上望,两山似渐复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