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风韵中的齐鲁名胜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0 | 28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东自古称之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其实,山东不仅有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亦有浪漫的身影,而浪漫只有在古诗风韵里才会表现地淋漓尽致,回望尘封的过去,诗人笔下的山东又是什么样子,我们依旧可窥一二。

古诗风韵中的齐鲁名胜


山东自古称之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其实,山东不仅有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亦有浪漫的身影,而浪漫只有在古诗风韵里才会表现地淋漓尽致,回望尘封的过去,诗人笔下的山东又是什么样子,我们依旧可窥一二。


趵突泉诗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趵突泉发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平地涌出的波涛滚滚就如白玉之壶,虚谷长久地喷涌,担心元气泄尽,即使大旱年景依旧不怕东海干枯。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山,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时时来到泉边濯洗满身尘土,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如同赵孟頫所描绘的这般,独一无二的泉水令人心旷神怡、无限欢喜,自己深受感染。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复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后人为了纪念赵孟頫,选取其中的“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刻为楹联悬挂于趵突泉畔堂前,至今济南人依旧很珍重这首诗。


千佛山

清·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口口相传舜帝曾在这里耕作。“秋天的傍晚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书写挥洒间山间云雾飘来荡去,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北宋文学家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此作文纪念,这篇文章流传已久。千佛山原有曾公祠,后记载相关情况的石碑不知失落何处,渐渐人们误以为是秦琼庙。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现今,怀着崇敬怀念之意的我们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美景尽收眼底。历下亭位于大明湖南岸不远的水中一小岛之上,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望岳》是诗人杜甫望见泰山时被雄伟磅礴的景象所吸引而作的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当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惊叹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泰山的描写杜甫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其独特的地理特点。

到了近望时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杜甫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令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是写细望的感受。“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极顶本身就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诗作于李白开元年间漫游东鲁之时,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品。当时他在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常与张叔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会于徂徕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四十里)中。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而《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却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李白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足以见得兰陵美酒对于李白的无限吸引

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乞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这里为楚国重邑,曾对中国思想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代圣哲荀子,在这里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因李白的盛赞兰陵酒扬名四方,至今已成为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著名品牌。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对于山东的美,古诗中有大量的记载,它们无疑不是诗人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只有亲自感受到美丽迷人的风土人情才会留下千古传诵的名词绝句。此外,唐代诗人杜甫曾两次来济南游历与书法家李邕宴饮于历下亭。留下了“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的诗句。久居大明湖的蒲松龄也曾留下了非常著名的诗句:“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写出了当年大明湖畔的这种非常景观。《百花台》最为有名:“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挟全家与友人登上采莲舟,于清风明月间荡舟湖上,把酒临风,品荷赏月,是何等的风雅气概。苏辙在齐州三年,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文,其中写大明湖的《环波亭》尤是上乘佳作:“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一首诗,把大明湖的旖旎风光和沁人心脾的闲适清凉描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