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 : 心底无私天地宽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0 | 2426 次浏览 | 分享到:
焦裕禄 : 心底无私天地宽*

焦裕禄 : 心底无私天地宽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8-01-25 * 浏览 : 289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1990年,焦裕禄去世26周年,《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的发表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包括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后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全词流露出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寥寥数字概括老人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和缅怀。同时,焦裕禄精神对作者本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与其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愿是一致的。


那篇《人民呼唤焦裕禄》,记录了焦裕禄去世26年后的兰考,还有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


焦裕禄去世已经26年了。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陵园里,参天的泡桐绿荫蔽日,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地上竖立着一面屏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人民呼唤焦裕禄》选段)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20多年过去,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了。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麻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人民呼唤焦裕禄》选段)


邻近“九米九”的下马台,原是临大路的一个村庄。因为沙丘移动,村舍、水井被淹没,村民弃家外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方圆50亩的大沙丘。焦裕禄从1963年春天开始,组织农民在这里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如今也早已成林了。72岁的护林老人王心茂告诉我们:“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王心茂一家人就住在林中小屋里,年年月月守护着这片焦书记留下的林子。他爱树如命,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党、对他心目中的焦书记多么深沉的感情呵!(《人民呼唤焦裕禄》选段)


当年那个大雪封门的日子,焦裕禄去梁孙庄推开柴门访问过的那位老人梁俊才已经去世,双 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还健在,已经89岁了。她还记得,那天她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去年,张晴大娘家里收获1000公斤小麦,750公斤花生。今年清明节,她要人拉着架子车专程送她到焦裕禄坟前,按照农村古老的习俗烧了一堆“纸钱”,她说:“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人民呼唤焦裕禄》选段)



焦裕禄,1922年生于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


后人对于焦裕禄的了解,多是来自文献资料和影视作品。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现在看来仍旧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电影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拍摄技巧,也没有追求华美,二十多年前的影片今天看来虽然有些陈旧,但故事流畅、结构紧凑、细节真实、对白朴实生动,人物的细节贴近生活,非常自然。电影并没有为了塑造人物过分夸大他做过的“好人好事”,而是用一个真实的形象,事事为人着想的细微,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


1966年春,焦裕禄的遗体迁回兰考,安葬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这是他的遗愿,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沙丘被治好……


1959年到1961年,自然灾害肆虐全国。1962年,焦裕禄到达兰考县的时候,正是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兰考县是重灾县,面临着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自然环境恶劣,庄稼收成不好,人们都吃不上饭,是只能依靠国家救济的贫困县。


焦裕禄到达兰考,最初担任的职务是县委第二书记,他深入基层、亲自下乡,县常委会上,他带领县委同志们去火车站,看到的是当地百姓拖家带口的逃荒,故道难离,饥荒却让人们蜂拥般地离开。在下乡的路上,遇到一农民因饥荒偷红薯被打,他制止了,农民跪下感谢青天大老爷,焦裕禄说是我们工作没做好,难能可贵的自省精神。 当大学生小魏要离开农园,焦裕禄赶到了火车站,没有说任何挽留的话,而送了一把黄土,让小魏回去后别忘了研究那土质,改变兰考。最终,小魏改变主意,留了下来。


在工作过程中,焦裕禄提出很多问题,并推翻了第一书记吴制订的各种原则。从此两个书记产生严重分歧。焦很快升任第一书记,吴为了拉拢焦,在安置焦的孩子与老婆时送来了大米,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米饭,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焦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这使得焦对自己与家庭的生活更加严格,全家人过得很寒酸。


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唯一的御寒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而鞠躬尽瘁的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


然而,焦裕禄并没有用这种苛刻对待别人。为治理风沙,焦裕禄请教当地有经验的老厂长,得知泡桐树易成活,并能挡风沙,他亲自带人栽种。搞种植的老厂长因病死去,使得焦认识到干部的健康问题。焦提出买高价粮补贴干部,吴不置可否。高价粮很快买来,但是因为有人泄密,省里调查组也很快到来。处罚决定还没作出,调查人员和焦裕禄走出会议室,见到的却是全民请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


夏天暴雨来袭,毁掉了很多庄稼,焦带领众人一起弥补损失。此时,焦的身体已经非常差,却一直强忍着病痛。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泥潭风沙,他都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走一遍,就如同他自己所说:“馍要自己咀嚼才有味道。”一直奉行并实践着群众路线。重病期间,漆黑的雨夜,为了满足腿受伤的老人想与他见一面的愿望,他不顾自己病痛,仍旧前来。


每当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焦裕禄就采取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压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旧病复发,一阵一阵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焦裕禄却不哼一声。


焦裕禄倒下了。在离开兰考去郑州治病的时候,男女老少将这条送行之路围得水泄不通,纷纷祝愿早日康复,盼望归来。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病床上,焦裕禄心中惦记的仍旧是麦子的收成。


在电影中,焦裕禄与县委第二书记老吴形成鲜明对比,同样的环境,两个人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一个以已出发,一个以民出发。吴认为,先党后民。焦强调,没有人民,就没有党。焦裕禄选择做人民好儿子,干部的好榜样,尽心尽力为人民,即使得不到同僚的支持与认同,也坚持自己走的路,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就算牺牲了健康,仍旧无憾。然而,吴选择了明哲保身,无所作为。


正如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晏婴所言“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焦裕禄用生命证明了这种精神的崇高,而历史也证明了焦裕禄精神的永恒价值。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河南视察,专程到兰考拜谒焦陵,致敬忠魂。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习近平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


2014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重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高度认可,促使了人们对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微电影《焦裕禄在洛矿》的播映,人们再次被焦裕禄精神感动。这部的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微电影,讲述了焦裕禄同志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带领车间工人一起攻克难关,生产出我国第一台2.5米大型双筒卷扬机的故事,再现了焦裕禄精神的孕育产生。


在洛矿的工作经历,对于焦裕禄而言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视察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英雄人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焦裕禄同志在洛矿工作9年,他的精神形成在洛矿,弘扬在兰考。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动情地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民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2500多年前,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就对“民本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在两千多年来,能够践行这一思想的人寥寥无几,这也使得这种精神弥足珍贵。心底无私天地宽,唯有真正的无私无我,才能自我超越,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