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斌: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追寻人之初的善良古朴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0 | 2472 次浏览 | 分享到:
郭子斌: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追寻人之初的善良古朴

郭子斌: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追寻人之初的善良古朴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8-01-24 * 浏览 : 275
郭子斌

籍贯: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师协会高级摄影师;CCTV《 品牌故事 》制片副主任;中影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兼修影视编导。历任诸多新闻媒体、影视机构及报刊杂志社首席摄影师。


对于已过天命之年的郭子斌来说,故乡有着多重的含义:是生命的起源,是情感的归宿,也是艺术的符号。郭子斌离开故乡已经37年了,时过境迁,故乡早已不复当年模样,而与日俱增的却是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子斌出生于鲁西南的一个小乡村。那时的乡村自然风光优美,民风古朴。很小的时候,郭子斌就跟随姥爷学画,使用的绘画工具虽然极其简陋,但他的艺术天赋很快得到了开发。


因为父亲到辽宁参军,郭子斌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最初所受的教育以及情感的形成,都与朴素的老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郭子斌八岁时,弟弟出生,父母将更多的爱倾注在弟弟的身上,这让本来就与父母有些疏远的郭子斌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孤独。


年幼的他将绘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克服内心的寂寞,而孤独给予他更多的力量,让他的感知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深邃。在夜深人静之时,他往往体察到天籁之声,发出独特的“天问”与“生命之问”。这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现实,认识所处的环境。


通过对自我的静观,对自然万物的洞察,他对天地人的关系有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深的体悟,同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博大。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历史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无法分开的,他将个体的形成、自身的境遇与国家的发展、历史的走向紧密结合,便拥有了更加宏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这一切也都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其作品意象深远,时代的沧桑感呼之欲出。


郭子斌15岁离开故乡到邯郸,又从邯郸到北京。在此后的30余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从接触相机的那天起他就开始了对故乡记忆的寻找。

1986年,其摄影作品《童年的回忆》便获得“国际和平年摄影大赛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所拍摄的作品,真实地呈现了人在天地间的存在,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渐渐消失的土坯房,暮色降临时的袅袅炊烟,老人孩子,小河田野,牛马鸡犬,都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这一切与他的记忆、他的情感丝丝相扣,无法割舍。

城市给了人们太多的空虚和伪装,太多的人带着面具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与日俱增的冷漠,让他觉得生活的压力和心理压力都不足于外人道,只能在孤独中默默承担。他常常回到家乡寻找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原始的古朴之风,这犹如一种能量,让他再次回到城市中时能够满血复活。

郭子斌摄影作品《西藏印象·天边的云》

2008年,抚养郭子斌长大的爷爷奶奶故去。近十年来,乡村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曾经熟悉的街道、小湖泊都已无法找见,记忆和现实也已残缺不全。这种物非人亦非的感觉让他更加孤独。对他而言,城市中有着无法逃离的、经济生活的漩涡,将古朴的思想瞬间淹没,人的欲望、人性的丑恶充分展现出来。

对时间和空间的无力,无法和时代同步使他莫名的痛苦。于是,随着环境与思想的转变,故乡在郭子斌的思想中出现了两种含意。一种是生长之地,是父老乡亲和一方水土形成的记忆与情感。另一种则是生命的起源。在他看来,人类的生命和地球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生命来自于宇宙。这一思想让他更多地深入探索宗教思想,了解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其作品也有了更多的哲学韵味。

郭子斌摄影作品《西藏印象·天边的云》

1992年,郭子斌因工作需要到新疆,从这里,他对西藏的神秘有所耳闻,而等他真正去西藏,已经是14年后了。2006年,郭子斌跟随一个朋友去拍记录片,因为没有摄像机,只能依靠照相机来记录。然而,还没有拍完他们便遭遇了困境,所带的现金用完,无法继续拍摄。可西藏对郭子斌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想拍摄更多的照片,于是决定留下来。

他从拉萨沿着川藏路一路步行,将身上仅剩的200元钱与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换成了胶卷,拍摄了很多难得的照片。前行之路举步维艰,他只好靠给人画肖像换取食物。一个多礼拜后,他到达康定,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听到他的境遇,非常感动,为他定了返程的车票,他才回到家中。

2008年,郭子斌重走川藏路。可是,同一条路,他却再也找不到初来时的景象。但他同样拍摄很多其他感觉的作品,西藏的神秘感再次吸引了他。2008年之后,郭子斌先后四次去过四次西藏。

西藏被一些宗教学者称为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郭子斌在这里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和身体都变得清澈起来,身体的舒适让如同上瘾一般痴迷。喇嘛的念经声,沿途的朝圣者,草原的牦牛,起伏的山峦河流,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着迷。他似乎到了另外一个故乡,是灵魂回归的地方,曾经在梦中渴望的家乡,居然在西藏找到,这给他的心灵和身体带来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感动。然而,随着藏族的汉化,原始的记忆越来越淡,以前感觉到的精神震撼越来越少。当郭子斌再一次次地去往西藏,已经不是再追寻未知,而是上溯生命的本源。

凭借坚韧的意志,从一个贫穷的小乡村一直奔波到现在,郭子斌一方面感慨“皇天不负苦心人”,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认识。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古朴本善的世界,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生活,通过平实的记录再次呈现出丰满的形象。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历史脉络的探寻,让他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更加深远的时间与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