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新街忆旧之五 | 刘家大院名人辈出 周家后代现代楷模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1 | 31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新街我们老赵家原65号大院之北邻,是63号张家大院,而在张家大院的北侧,原61号大院,据黑太吉老人说,那是刘家宅...

南新街我们老赵家原65号大院之北邻,是63号张家大院,而在张家大院的北侧,原61号大院,据黑太吉老人说,那是刘家宅院。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百余年来,名人辈出,不仅过去出名人,现代也是如此。


印象中,这个大院的门头,与南新街这条小巷的其他门头比,并没有那么气势宏伟,反而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非常俊俏,规整符合体制的恰到好处,一点也不张扬,门头不大,两面对开的黑漆大门,虽然小,门踢瘩还是有的;门楣之上和两侧门框之外,是青石灰砖砌起的门楼,在门口大槐树的树冠下,显得格外宁静协调。推开大门,抬头望去,是面对大门的影壁,砖刻纹饰,非常别致,脚下,方砖铺地;门洞不大,三四米见方而已。门头比院落稍高,两个青石台阶之下,右转,便是前院狭长型的院落。前院只有北房,目前周家周妈妈仍然居住在此,院落中有几棵大树和花草兰香,衬托出主人的品位。


在院落的西侧,是这个院落的二门,二门之内便是影壁。这个院落,是曾经清末民初名人刘尊五的老宅,黑伯称为刘家大院。刘尊五,是个人物。‍




刘玉美(字尊五)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市颜店镇玄帝庙村人,回族,生于1886年,1941年去世,年轻时考取北京朝阳大学堂(今中央政法大学),毕业后曾从事律师工作,后去日本考察盐业,回国后弃法从商,成为清末民初经营盐业的盐务商人,“斗粮一斤盐,

斤盐度一年”,可见食盐在那时侯的金贵,他靠盐务生意获得第一桶金之后,逐渐扩展,经营范围从安徽南部的宿县、蚌埠,江苏的徐州、连云港,扩展到山东各县,并延展到河北的沧州、芦台、京津等地,刘尊五把公司总部设在济南的经二路、纬四路,成立了德兴盐业公司,并将资金投资天津东亚、平安保险及济南仁丰商场和唐山、淄博煤矿等十五家企业,成为商界的名人,在济南他买下南新街61号,作为在济南的住所。‍

刘尊五为成达捐款,功不可没。成达师范作为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创办的宗教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机构,其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该校最早于民国十四年(1925)4月24日发起成立董事会,公推山东道尹唐柯三(1882-1950)为校长,定名成达师范学校,其教育经费由董事会成员捐助,是一所中国现代伊斯兰教新型学校,校址设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关杆石桥穆家车门清真寺内,校名取“成德达才”之意。这个学校,在成立初期,就向埃及古国派出留学生,是中国学生留学埃及的先驱。这所学校,在抗战期间迁往重庆,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北平。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与北平的西北中学、燕山中学、西北女中合并,成立了国立回民学院,继续发挥培养回族人才的作用。

 

刘尊五与唐柯三(是表亲)、穆华庭交往甚密,他也是成达师范初期捐建募款的主要捐赠人。后来成立北平成达师范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并确定在清真寺南侧建立图书馆新馆(1936年),这个筹备委员会组成,成员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委员包括有蔡元培(中央研究院奠基人)、陈垣(启功的老师)、翁文灏、朱家骅、李书华、李麟玉、白鹏飞、黎锦熙、梅贻宝、冯友兰、姚从吾、张星烺、陶希圣、徐炳昶、顾颉刚和回族各界人士刘尊五,马邻翼、唐柯三、马松亭、赵璞华、孙幼铭、白寿彝、陈树人、常松椿、艾宜栽、赵振武、王梦扬等共27人,公推顾颉刚、唐柯三、白寿彝三位为常务委员。这个图书馆后来在和埃及穆斯林的友好交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德图书馆的建立,体现中国和埃及两国人民参与教育公益事业的实践。该馆的建立,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一件重大的事件而被载入史册。‍




山东济宁刘尊五的后代在微播上发表文章说“我三爷爷刘尊五因经营盐务,在济宁闸厅后,济南正觉寺街,南新街,青岛,北京均有房产,且常驻济南,与成达师范创始人穆华亭交往甚密,他是成达师范的出资人之一、校董”。刘家后代所言不虚,根据山东省省情资料库提供的信息,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青岛清真寺是1929年回民穆斯林王万英、穆华亭、刘尊五、石小坡等人,发起募捐,得到青岛市市长马福祥(回族)的支持,购买了常州路9号、11号、13号房屋,并将9号改建成为清真寺。常州路9号是一座二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888平方米,楼上设大殿,可容纳百余人礼拜。楼下为阿訇办公室、学员室、会议室等,青岛清真寺建成后,穆斯林群众公推刘尊五、石小坡、徐良臣、金玉山、王万英等组成理事会,并聘请王万英为清真寺首任阿訇”。(摘自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江山代有名人出,各领风骚一百年。南新街61号这所刘家大院,后来被周家所购,周家,即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周光前的父母,我们敬爱的周伯伯,周妈妈一家所购买,周伯伯是工程师,周妈妈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兼老师,良好的家教,使周家兄弟个个都非常出色,毕竟“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周光前在周家是老小,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分别是老大周光福,工作在青岛,作为青岛大集团的外贸代表,多次到国外访问,在美国曾经接待过周大哥,才了解到,中国的第一列火车,卖到海外,就是大哥的集团公司经手的,而且大哥是业务谈判的代表;二哥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好像是海军)管乐演奏员,他的小号也曾经是我们南新街孩子们的向往。光前兄弟和我四弟弟是同学兼同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周光前主任在也是上过济南日报头条的风云人物。‍


周光前主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哺育他的齐鲁大地上工作,辛勤的耕耘,他先后作过济南家具总厂厂长的职位,1975年,周光前“临危受命”,当时济南家具总厂面临的情况是:企业1600人,外加退休人员500多人。凭着过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他把工厂带上了盈利的道路。‍


谈起这段经历,周光前自认为自己属于“敢打硬仗”的人。实际上,1995年做济南市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的经历何其相似,但他坦言:“不惧压力”。做过企业,做过科研机构,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任上,他如鱼得水,能够准确地摸准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的“脉搏”:比如“企业不是一个光盘,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如何对接上企业”。‍


2006年,我重返故乡济南,在东郊新科技开发区一所新建大楼三楼,见到了阔别20年的老兄弟,他仍然那么热情好客,不抽烟,不喝酒,非常本色;在他积极的推荐和指导下,美国代表团在济南科技新区先后作了一些RV(宿营汽车)调研和市场的推广,同时邀请我们到济南大学访问做客,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他有着非常旺盛的工作精力,像是一个铁人。

在他的领导之下,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周光前12年的主任生涯里,他为中心赢得了包括国家级中心在内的4个国家级的牌子,与全国90余家大学、科研机构、157位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59个。‍



这是人民给周光前胸前戴上的勋章。

但是又有谁知道,他的辉煌而又坎坷的经历,是作过两次脊椎手术,身患心脏病,后来又查出身患各种疾病的人呢?

笔者非常赞同科技部提出向周光前学习的号召,因为周光前是一位充满正能量,到那里都会个发光发热的人,他温暖了同事,也温暖了他的亲朋好友。让我们为光前兄弟的健康祈祷祝福,好人就有好梦。

周光前兄弟是济南市劳动模范,也是泉城故乡拔尖人才,更是从南新街西巷走出来的杰出新一代的代表人物。‍


(连载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