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万亩园林景 一朝兴亡史
来源: | 作者:hke8e5f5 | 发布时间: 2018-05-10 | 3297 次浏览 | 分享到:
避暑山庄:万亩园林景 一朝兴亡史

避暑山庄:万亩园林景 一朝兴亡史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6-11-18 * 浏览 : 438
※文/刘园
一生丰功伟绩,征战无数的康熙大帝提笔书写“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的时候,可谓用心良苦。“避”字中的“辛”多写一横,言曰 :“此乃避暑之避,非逃避之避。”又云 :“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江山稳固,百姓安康,就必须要比常人多付出一倍的辛苦。”然而,一世英明的康熙大帝,至死都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代子孙咸丰帝,为了逃避战争来到此地,还迷恋着歌舞升平,沉溺于酒色之中,更无法预料,大清朝的国祚从此开始慢慢地葬送在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手中。
抵达承德时已是午后,西历的九月,秋意很浓,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气,凉风吹得游人醉。下榻于避暑山庄对面的旅店,当天并没有入园,只是沿山庄的外墙步行,几经修复的宫墙与参天柏木、茵茵青松,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幽古雅的环境,穿梭其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既视感。虽然与山庄仅是一墙之隔,可森严不可触的宫墙高高围起,山庄仍旧如同几百年前不可靠近的皇家禁地,内部的一切不可得而观之,左顾右盼,唯见一座高塔耸立园中,在风云变幻中更显恢弘壮观。
次日,雨过天晴,秋高气爽,避暑山庄内人声鼎沸。在地图上可见,山庄分为宫殿区、山峦区、平原区和湖泊区,其中山峦区面积最大,占 70%。导游推荐,游览路线宜从山峦区到平原区,再到宫殿区和湖泊区。为了领略山区的自然美景,我们选择了步行上山。进入山区后就感觉到了“险”,此非山岭之险峻,而是路途危险,身后接连不断有大巴车通过,而道路是只能容纳一辆车行驶的单行道,不得已,只好从小路穿行。步行数百米,并无新奇之处,抬眼望去,茫茫一片,仿佛置身于无人的山野,唯恐猛兽毒蛇出现,心生胆怯。这座占地面积达 564 万平方米,约是北京颐和园两倍、北海8倍的山庄,果然名副其实。
丛林间尚有残存的寺庙遗址,但除了记录寺庙存在过的碑文,其它已无迹可寻。山庄内共有七十二景,其中“三十六景”为康熙皇帝所题,皆是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乾隆皇帝仿其祖父,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在山区偶尔见到一两个景,岁月已经将景色侵蚀得与普通地方无异,完全不能与其名相符。进入山中方位感已经全无,又是羊肠小道,难免错过了一些景点。登至山区的高处,有一景为“四面云山”。据说,清朝前中期的皇帝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后来到避暑山庄,九月初九重阳节后方返回,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避暑山庄度过,避暑山庄俨然已经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乾隆皇帝曾在“四面云山”这一景点停留多次,且并非单纯的欣赏美景,还几次在此用膳。“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了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唐朝的开元盛世,都如同镜中花水中月,虚幻一场,不复存在了。凉亭上斑驳的痕迹,开裂的木柱以及“到此一游”的笔迹再次记录了一个时代,一切的繁华似乎都交付于战争频仍、文化残败不堪的岁月了。
避暑山庄表面看来是一个休闲之地,实际上暗藏着康熙皇帝的政治抱负。康熙8岁继位,16岁铲除鳌拜,20岁向吴三桂开战,经过8年时间平定了三藩,30岁收复台湾,统一海内。然而,战功赫赫的康熙却发现,入关以后,历史上英勇善战的八旗部队战斗力开始下降,提高士兵素质、巩固北部边疆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康熙于1681年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每年秋季都要在此进行大规模“围猎”,称为“秋弥大典”。木兰围场的建立,达到了康熙皇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以至于康熙放弃了对长城的修缮。1691年五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完全不同意,其上谕曰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这足以看出康熙帝对军事和政治的自信,为满足大批人马食宿休息、储蓄物品及皇帝处理政务的需要,从北京至围场要修建十余座行宫。承德处于这条北巡路线的中间地带,奏章朝发夕至,且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水草丰盛,于是康熙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的行宫。对此,乾隆曾言 :“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避暑山庄动工兴建,并开拓了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雍正在位时一度暂停营建。乾隆年间继续修建,并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以及山庄外的外八庙,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历时89年才建成的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的象征。山庄的缔造者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修建避暑山庄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
一座山庄凝聚了两代帝王的心血,在大殿的牌匾上我们仍旧能够看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宫殿区的主殿名为“澹泊敬诚”,“澹泊”二字来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并以此告诫子孙。其后有一面阔五楹的“四知书屋”,为乾隆皇帝所题。“四知”语出于《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以此表达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 
康熙是女真族的后裔,中国古代所说的狄戎之辈,作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没有厚此薄彼,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博闻强识,完成了许多汉族皇帝都未完成的壮举。在经、史、子、集、诗、书、音律等方面,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曾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下令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还下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直到今天,这些工具书还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还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并比较两者的差别。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康熙年间,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祖父如此“全能”,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自然不甘落后,他在图书编纂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四库全书》便是在他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历时十三年编纂而成。乾隆在避暑山庄建造了文津阁来收藏此书,并为文津阁题诗 :“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在诗注中又说 :“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文津阁和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这组建筑坐北朝南,门殿、假山、水池、楼阁相继排列。主体建筑文津阁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
避暑山庄的宫殿为前朝后寝的布局模式,后半部分是帝后和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北殿为烟波致爽殿,因此地“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而得名。明间陈设考究,富丽堂皇,西暖阁是皇帝的寝宫。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嘉庆皇帝为人懦弱,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却不知如何是好。据说,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木兰秋狩时遇疾,本无甚大碍,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骤变,雷鸣电闪,瞬间寝宫遭到雷击,嘉庆帝不幸身亡。父亲不明不白死于避暑山庄,才能平庸的道光帝因恐惧从此避而远之,避暑山庄从此空荡了几十年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 丰 皇 帝 因 避 战, 携 太 后 和 慈安、慈禧两个皇后仓皇逃到避暑山庄,在这里,咸丰皇帝分别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并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使我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1861年,咸丰皇帝病殁在烟波致爽殿北墙的床榻上。咸丰死后,慈禧在避暑山庄策划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统治清朝长达48年之久,把中国进一步推向苦难的深渊。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这里发生了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事件,保留了历史发展的重要遗迹,珍藏着清朝皇家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与这些历史相连,万亩园林的自然美景不再轻松了,暑往寒来,花开花落,似乎都是在朝代兴亡更替的间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