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山东习俗
来源: | 作者:苏瑾 | 发布时间: 2020-07-01 | 4027 次浏览 | 分享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等。五月五日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这也便有了欧阳修词中所言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 各地的习俗也不同。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上千年的传承,山东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端午食俗

 

端午节的特色饮食,粽子是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裏米也。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日粽,日角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许多形状。如果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家人会为他特制种毛笔形粽子,称为笔粽,取必中的诸音,借以表达家人对其金榜题名的期盼之情。山东端午节吃的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风味独特。

在山东省中部及西南部人们不仅吃粽子、扔粽子和吃鸡蛋,还在门口悬挂艾叶和粽子。不过,这儿所挂的粽子并不是人们所吃的那一种,而是用丝线或七色线缠绕几何売体而成的一种图案多样、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当地人们称之为宁阳吉祥彩粽。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主要分布于泰安、济宁、菏泽及周边地区,宁阳彩粽制作区域主要分布于宁阳及周边地区。

宁阳端午彩粽习俗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宁阳彩粽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前人们称之为缠画,相传是乾隆年间,宫里的贵夫人跟随乾隆皇帝来泰山拜山敬神,将此手艺传给了当地的王家画铺(当地有名的艺术世家)。因为它是用丝线、金银线缠绕不同形状的几何体而成的,带着皇家的尊贵,象征着吉祥平安,因此人们便称其为吉祥彩粽"。彩粽寓意深刻,观赏性强,当地便逐渐形成了端午彩粽这个习俗。新中国成立前,彩粽制作比较简单,形体以萎形、三角形等为主,颜色单一。现在,经过吉祥彩粽几代人的努力,彩粽的外围用七彩线缠绕出各种图案,表达各种寓意,并把香符、艾叶、白芷、菖蒲等放入几何壳内,使彩粽不但颜色鲜艳,样子美观,而且芳香宜人,醒脑健神。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白头草等。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是采药的好时节。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晒干后挂起来留作以后做药材用,连不能进山采药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间地头采一些常见的草药备用。

辟邪祈福

在济南,有画门符的习俗。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戴香包是端午的创痛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系五彩线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系上的五彩线想要摘下也是有讲究的。五彩线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大人们说五彩线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在肚脐处往往会戴一个小兜儿,妈妈或奶奶会在里面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莱州、招远一带的妇女儿童,还习惯用雄黄涂抹耳朵,意在驱邪防病;临清给7岁以下的男孩戴,符是一种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7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因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时,以此纪念屈原;临清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5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能杀死5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临朐、滕县等地的妇女小孩习惯戴香布袋,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挂艾菖

艾草是端午采药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草药。旧时人们将艾条、菖蒲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还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在民间,人们常将艾蒿晒干搓成艾绳,用来熏蚊子。到了夏夜户外乘凉之时,静坐着说话儿或听故事,最怕的是蚊子,这时候,只要将艾绳燃了,艾的香味便会随着烟雾而弥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民间有“端午不戴艾,死后变个老鳖盖”之说。在菏泽,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用花布条、蚕豆壳、黑豆粒缝制成"豆姑娘老和尚。碎花布条当衣裳、蚕豆壳当脸、黑豆粒当眼睛,缝制好后绑上艾蒿,用一条彩绳拴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女孩戴'豆姑娘,男孩带老和尚。现在,这些习俗慢慢在变,不要说小孩子,年轻人估计也很少知道“豆姑娘"和老和尚了。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山东部分地区也会在端午节举办大型赛龙舟活动。

一年一度的大明湖龙舟赛,在端午节前后隆重上演。大明湖畔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龙舟队在这里一较高下。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的木舟,上刻鳞甲,船头装饰成龙头,船尾装饰成龙尾。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等道具,比赛时敲打龙舟上的锣鼓,既能鼓舞士气,还能让船员保持一定的节奏,努力划桨。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出。顷刻间,鼓声、呐喊声划破万里长空。所有参赛龙舟都向插着锦绮彩竿的终点飞快地驰近,先到标杆的队伍夺魁。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现在蓬莱端午贴剪纸的风俗已经消失,而在长岛县北面的几个岛子,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风俗。

海岛上的人以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在这一天拉开节日的序幕。清早起来,先在大门的门槛上贴一对牛形剪纸。人们以为,力大无穷的黄牛可以把门避灾。到了五月五日,太阳还没出山,节日剪纸就已张贴完毕。黄牛之外,再贴桃、虎、狮、葫芦,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住房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节日到渔村,走在大街上,简直就是一个剪纸作品的长廊。

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剪纸葫芦的样子有好多种,有莲花双鱼仙桃石榴蝴蝶牡丹老鼠葡萄娃娃采葫芦等,葫芦意为祛邪免灾保平安,莲花双鱼意为连年有余,仙桃寓意多寿,石榴、葡萄寓意多子,总之大都是表现多子多福多寿,富贵有余、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人们祝福平安、祈求美好的愿望。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在海阳、莱阳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老太太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有的人还将拉了露水的毛巾带回家给在家里的老人擦,据说不长疮。

乳山的拉露水习俗更有情趣。端午的头一天,大姑娘、小媳妇要做的顶要紧的一件事是采集月季花,再去山里、河边采摘来艾蒿心、桃树心、柳条皮、腊条皮等。回家将这些都洗净,用清水浸泡在一个大盆中,露天置放于院中干净空阔之处,第二天清早起来,捞出花草,合家人便从这大盆中倒水洗脸、洗胳膊,那是一种神清气爽、余香袅袅的美妙感觉。所用原料大都有消炎止痒的药用价值,可防蚊虫叮咬,是真正意义上的花露水

 

如今,很多习俗都不被年轻人所知,也鲜有人愿意延续传统。在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却能够看到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